五常市大米装上了“数字基因”

哈尔滨新闻网 阅读:12 2025-05-06 13:32:34 评论:0

  

 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广袤的稻田中,一粒大米的旅程正被数字技术重新定义。当地 *** 与新华网合作搭建的“溯源中国·稻乡五常”数字平台,如同给每粒米安装了“电子身份证”,从播种到餐桌的每一步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,让消费者扫描包装二维码即可查看全程溯源信息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强力保护,更标志着我国主粮质量安全监管迈入“透明化时代”。

  全链条溯源:给大米装上“数字基因”

  五常市构建的“人-地-米-标”全联网系统,将240多万亩水田、10万农户与470多家加工企业纳入统一数据平台。该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湿度、农药使用等150余项指标,相当于为每块稻田建立动态健康档案。当稻谷进入加工环节,激光雕刻技术会在米粒表面形成微米级溯源码,即使经过抛光包装仍可识别,这种“分子级防伪”技术使假冒五常大米无所遁形。某合作社负责人表示:“现在我们的每袋米都能展示种植时的光照时长、收割时的降雨量,这些数据比广告更有说服力。”

  标准升级:从国标到“数字国标”

  在传统GB/T19266地理标志标准基础上,五常市创新推出“三标合一”认证体系:将理化指标、环境数据和过程记录同时纳入评价。例如,只有当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在7%-8%、种植地块积温达2700℃以上、且全程未使用违禁农药时,才能获得溯源认证标签。这种标准进化就像从“检查成品质量”升级为“监督生命全过程”,哈尔滨市监局相关负责人比喻道:“过去我们是在终点站检票,现在则要确保列车每节车厢都按轨行驶。”

  产业重塑:小农户对接大数据的破壁实验

  对于平均年龄55岁的五常稻农群体,数字化改造最初面临“手机比锄头难用”的困境。当地 *** 开发了简化版APP,农户只需拍摄三次田间照片(播种、抽穗、收割),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种植日志。这种“傻瓜式操作”让60岁的张老汉也能熟练展示自家稻田的区块链证书:“城里人看到这些实时照片,买米时都不还价了。”目前平台已归集超过70万吨大米的全程数据,相当于为整个产业建造了“数字孪生”模型。

  监管革命:从抽检到“细胞级监控”

 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因此发生根本变革。通过产业大数据平台,监管部门可实时调取任意批次大米的加工视频、质检报告,发现问题能在20分钟内锁定问题环节。2024年抽检合格率较系统上线前提升12%,投诉处理时效缩短80%。这种变革被农业专家称为“从大海捞针到磁铁吸针”的质变,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价其为“中国式现代化农业监管的样板工程”。

  站在装满五常大米的货架前,消费者王女士的扫码动作已成为新消费仪式。她手机屏幕上跳出的信息瀑布——从稻种DNA图谱到磨米车间的温湿度记录——构建起数字化时代的信任纽带。正如五常市委书记杜平所言:“我们要用科技让中国饭碗装得更多、更安全。”这场始于黑土地的农业数字化革命,正在重新定义“舌尖上的安全”标准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哈尔滨新闻网